今天pink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邵逸夫简介关于邵逸夫的简介是怎样的 方面的知识吧,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邵逸夫1907年出生在上海。17岁进入大哥的天一影片公司打工,随三哥闯荡东南亚;1932年,在香港拍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1959年弯袜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建立邵氏电影城,拍摄的影片在历届亚洲电影节中共得大小奖项46项,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最高纪录;1980年,成为香港电视(无线)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枣凯,无线电视台获得长足发展;1973年,邵逸夫创立了香港“邵氏基金”,用于提高社会福利;1985年以来,邵逸夫又多次捐款支援中凳闹唤国大陆兴办教育事业,到1992年初,他捐资兴办的教育项目已达84个,总额达5亿多港元。
邵逸夫(1907.11.19-2014.01.07)原名邵仁楞,1907年生于浙江宁波镇海。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享寿107岁。
早年时候,为了谋生,他从大陆只身来到香港,当时可谓是历经磨难,摸爬滚打,才成就了如今的伟业。他是中国电影业的开拓者,娱乐教父身份,当之无愧。
从无声到有色,从黑白到彩色,从白手起家到称霸一方的影视帝国,开辟了华语影视的新纪元。在他的公司,更是捧红了大家至今耳熟能详的超级巨星。
如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赵雅芝、张曼玉、李嘉欣等等,都是出自他的门下,可谓当时真正的‘造星工厂’,这些超级巨星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美好的成长记忆。
扩展资料:
虽然邵逸夫不是香港最有钱的,但是他是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不忘本,不忘根,生于中国大陆,在慈善公益事业上却是一出手便是大手笔。
据统计,二十多年来,他共向内地捐赠了34亿港元,数梁饥兴建了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目前,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渣橘、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
2002年,六叔还捐资创立被誉为‘东方诺贝尔’的‘邵逸夫奖’,用以资助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进行研究,目前基金总额已高达50亿元。这些贡献惠及数亿国人,令世人崇敬。
2014年1月7日,一代伟人邵逸夫与世长辞,享年107岁,低调的追悼会明星名人多不胜数,以致敬这位给予很多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或物质财富,或精神上的鼓舞。
参薯返考资料:百度百科-邵逸夫
邵逸夫***,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导航
搜索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原名邵仁楞、字逸夫),生于浙江宁波镇海,中国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电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创办人之一,中国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娱乐业大亨。目录[隐藏]1简历2家庭3捐献4参见5外部连结[编辑]简历邵逸夫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后来人称「六叔」。邵受教于美国,19岁中学毕业便随兄长邵仁枚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对电影制作产生兴趣。他与兄长于1920年代活跃于中国的电影业。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拍摄全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粤语)。1928年,邵逸夫赴星马等地协助兄长发展电影发行公司。1958年,与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中国香港)有限公司”,在中国香港已生产超过一千部电影。1974年获英女皇颁发CBE勋衔以表扬他在娱乐事业的成就,港督麦理浩爵士主持授勋。1977年获英女皇册封为KnightBachelor,赐予爵士衔头。1990年,中国***,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三藩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会公益贡献。1998年,获特区***颁发大紫荆勋章(GBM)。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高带简”,第1届于2004年举行。奖项仿效诺贝尔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3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颁授一百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而这些领域是诺贝尔奖未所涵括的。[编辑]家庭邵逸夫的发妻为黄美珍小姐,于1937年结婚,育有两子两女,长子维铭、次女素雯、三女素云及幼子维钟,及后黄美珍于1987年在洛杉矶病逝,享年85岁。在1997年,邵逸夫与方逸华小姐于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再婚。[编辑]捐献多年来,邵逸夫捐助超过数以十亿计款项,为中港两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等。中国香港多间专上院校的建设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的逸夫书院、邵逸夫堂及邵逸夫夫人楼、中国香港大学的邵逸夫楼、中国香港理工大学的邵逸夫体育馆、中国香港城市大学的邵逸夫图书馆、中国香港浸会大学的逸夫校园等。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编辑]参见邵逸夫家族电视广播有限公司邵逸夫奖[编辑]外部连结中国香港电影资料馆-邵氏大事记邵逸夫奖来自“zh.***/wiki/%E9%82%B5%E9%80%B8%E5%A4%AB”页面分类:1907年出生|中国香港企业家|宁波人|中国香港大紫荆勋贤|无线电视|邵逸夫家族|邵姓|耄
邵逸夫(RunRunShaw)(1907年10月4日—),原名邵仁楞、字逸夫,生于浙江宁波镇海,中国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电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创办人之一,中国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娱乐业大亨。邵逸夫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后来人称「六叔」。邵受教于美国,19岁中学毕戚裤业便随兄长邵仁枚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对电影制作产生兴趣。他与兄长于1920年代活跃于中国的电影业。1925年,行毕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拍摄全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粤语)。1928年,邵逸夫赴星马等地协助兄长发展电影发行公司。1958年,与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中国香港)有限公司」,在中国香港已生产超过一千部电影。多年来,邵逸夫捐助超过数以十亿计款项,为中港两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等。中国香港多间专上院校的建设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的逸夫书院、中国香港大学的邵逸夫楼、中国香港城市大学的邵逸夫图书馆等。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勋衔以表扬他在娱乐事业的成就,港督麦理浩爵士主持授勋。1977年获英女皇册封为KNIGHTBACHELOR,赐予爵士衔头。1990年,中国***,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三藩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会公益贡献。1998年,获特区***颁发GBM勋衔。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第1届于2004年举行。奖项模仿诺贝尔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3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颁授一百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第一届的数学奖得主是陈省身;天文学奖为P.JamesE.Peebles;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为StanleyN.Cohen、HerbertW.Boyer、简悦威和RichardDoll。邵逸夫的发妻为黄美珍小姐,于1937年结婚,育有两子两女。而黄于1987年在美国病逝,享年85岁。在1997年,邵逸夫与方逸华小姐于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再婚。邵逸夫对中国贡献巨大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祖国内地。当年他向中国保护敦煌画展工程和浙江大学分别捐资1000万元。有关部门特立碑予以纪念。甬上文化人王重光先生1996年曾前往敦煌考察。大漠深处,类似的纪念碑不止一个,但惟有同乡邵逸夫是炎黄子孙。1985年后,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正如他所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视教育为立国之本,为此多年来他尽心尽责,不遗余力。据不完全统计,迄今,邵逸夫捐助内地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25亿元,捐助项目超过3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全国各地。几年来邵逸夫还不顾耆耋之躯,多次亲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视察捐赠项目。此外
邵逸夫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等地都有巨额捐赠,合计金额早已超过30亿元。在古令中外捐资助学史上,邵逸夫当之无愧可称为第一人!
邵逸夫简介原名:邵仁楞姓名:邵逸夫出生日期:一九零七年出生地点:上海生平:邵逸夫,一九零七年出生于上海,浙江宁波镇海人,家中排行第六,父亲邵玉轩是当地漂染业商人。一九二四年与亲兄成立上海「天一影片」,邵逸夫负责外埠发行。一九二六年毕业于美国人办的上海青年会中学。同年往新加坡协助三哥邵仁枚打理电影业务,开拓电影市场,自始便与电影圈结下不解缘。一九三零年,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先后购入多间戏院﹔更到欧美搜集西方的先进电影及器材。 一九三二年,日军侵华,「天一」于中国香港另起炉灶。一九三四年,邵氏兄弟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在港推出。一九三七年,邵逸夫与黄美珍在新加坡结婚,并诞下两子两女。沦陷前,邵逸夫的二哥成立「南洋影片」。光复后,易名「邵氏兄弟」。一九五七年,邵逸夫从新加坡正式来港发展,接管邵氏公司业务,建立清水湾影城。一九七四年,邵逸夫获英女皇颁授CBE勋衔。一九七七年获英女皇册封KNIGHTBACHELOR爵士勋衔。一九八零年,邵逸夫成为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最大股东,担任中国香港电视董事局主席。此后数十年,邵逸夫捐助数以十亿计款项,为中港两地建设学府、医院等。 一九八七年,邵太黄美珍病逝美国,享年85岁。同年邵氏停产。 一九九一年,美国三藩市将每年的九月八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其贡献。一九九七年,邵逸夫与方逸华于美国拉斯维加斯共谐连理。一九九八年,邵逸夫获***颁发大紫荆勋章。邵氏兄弟促成了六十年代的国语片电影的蓬勃发展﹔所摄制的电影更经常于亚洲影展中夺得奖项﹔旗下拥有大量著名影星,十数年间,推出多部脍炙人口之电影,如《貂蝉》、《江山美人》及《独臂刀》等,开创电影发展的新路向。邵逸夫,祖籍浙江宁波,1910年出生在上海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他父亲邵玉轩,是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上海小有名气的有钱人。邵逸夫兄妹8人,他排行老六,上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当逸夫7岁时,父亲把他送进了美国人在上海办的一所英文学习,不但使他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形成了他中西融合的文化观念。从上中学起,他就经常出入于上海繁华的娱乐场所,尤其痴迷于戏剧与电影。1923年,他的几个哥哥成立了“天一电影公司”,开始在上海拍制电影。1925年,他三哥将“天一公司”的电影打进新加坡。邵逸夫中学毕业后,应三哥之邀赴新加坡,开始涉足电影业。邵逸夫一手创办了邵氏(兄弟)电影有限公司,并一直把持着公司的决策大权,从而把持着中国香港电影的命脉,影响着东南亚乃至世界电影市场。1957年,邵逸夫携带着巨额资金,携带着经营电影业20多年的经验,从新加坡来到中国香港,成立了中国香港邵氏兄弟影业公司。邵逸夫如今身为邵氏(兄弟)中国香港有限公司及中国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大富豪,他究竟拥有多少财富,难以统计清楚。据汉威估计,把地产、电视、电影、控股等都包括在内,他的财富超过100亿港元。邵逸夫从南洋创业到超级富豪,他取得成功的赚钱之道是什么呢?邵氏兄弟刚在南洋创业时,历尽了艰难。在新加坡,他们在租到的简陋的房间里,整理片子,制作海报,什么都要亲自干。到马来西亚拓展业务时,就更加辛苦了,白天,他们行走在道路上,饱受颠箕之苦﹔晚上,就在露天,顶着星星、冒着露水放映电影。在炎热的夏季,太阳炙烤著大地,雷雨说来就来,他们常常是刚刚还热得头晕眼花,霎时又被淋得浑身湿透像“落汤鸡”。出生并成长在富裕家庭和大都市的邵氏兄弟很多次都想不干了,但是他们最终战胜了艰苦,坚持了下来。几十年之后,邵逸夫回忆起那段日子,感慨地说:“……在那样的生活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这些东西让我一辈子受益。如果我不经历这一段生活,不会有今天。现在的青年人,心很高,学问也很深,但是不能够吃苦,是一大缺陷。”邵氏兄弟事业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小小的坎坷不算,大的磨难就有好几次。一是1929年,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也波及到新加坡,当地的许多商店相继倒闭,人们连生活都难以维持,哪还有心看电影呢?电影院的观众大减少,虽然他们把电影票价一再降低,仍然收入甚少,使他们经受了第一次考验。二是当他们在新加坡举步维艰时,1931年8月6日,一场大火又吞噬了他大哥设在中国香港的天一公司,天一制片厂的所有厂房和影片拷贝都被烧光,他大哥苦心经营了数年的家当毁于一旦。三是当他们弟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拼搏和苦心经营,在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又发展起来,拥有139家戏院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给他们带来了厄运,1941年12月,日攻陷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在日本侵略军燃起的战火中,邵氏兄弟的百余家影院被全部化为灰烬,邵逸夫并被以“拍摄反日电影”的罪名而投入地牢,后经朋友帮助才得台出狱。四是1970年,当邵氏的业务蒸蒸日上之际,公司内部发生了较大的人事震荡,邵氏公司制片主任邹文怀离开邵氏公司,由于素有“宣传鬼才”之称的邹文怀能力出众,在职员中颇有口碑,他一走带走不少很有才干的演职员,差一点使邵氏公司陷入“人去楼空”的窘迫境地。但是,这些磨难,都没有动摇邵逸夫把邵氏兄弟公司办下去的决心,并且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力挽狂澜,安然度过难关,又使邵氏兄弟公司一步一步发展起来。邵逸夫自己搞电影,因此一心要成为精通电影的专家。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电影,几十年来坚持不辍。好的电影和坏的电影他同样喜欢看,他要看好的电影好在哪里、坏的电影怎样坏。他不但是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而且他也是中国最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早在50年代,他就精通了电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样样内行。使他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他做事认真。他曾说:“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同时我自己的工作时间也很长,一早就来(上班),很晚很晚才下班”。追随他多年的朱旭华先生私下说:“我们办公室的工作人员5时下班,但邵先生晚上9时仍在灯下工作。”黄金脑智囊群认为邵逸夫创业以来,一直要求自己和公司员工做到“顾客第一”,且非常注意在公众面前塑“可人形象”,是为最大的成功因素。他拍每一部影片,首先考虑的顾客喜欢不喜欢。凡是顾客不喜欢的,就坚决不拍。因此,他拍的电影上座率很好,常常观众场场爆满。据统计,从1959年到1973年,从第5届到第16届亚洲电影节,“邵氏兄弟影业公司”出口的电影屡获殊荣,共得大小奖46项,创下中国电影史纪录。此外邵逸夫他在中国香港人面前,总是表现出谦逊有礼,态度安详,笑容可掬,使人觉得他是一位锋芒内敛、儒雅外流的长者,从来没有因“财大”而显露出“气粗”。在影视圈内,他为人也面面俱圆,每有请柬,总尽量抽空出席,不摆架子。
“逸夫”是指香港商人邵逸夫。
邵逸夫(1907-2014.1)原名邵仁楞,1907年生于浙江宁波镇海。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邵家八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六,旧上海时代人称“邵老六”,来港后尊称“六叔”。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享寿107岁。
个人荣誉
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大英帝国勋章)勋衔以表扬他在娱乐事业的成就,港督麦理浩爵士主持授勋。
1977年获英女王册封为KNIGHTBACHELOR,赐予爵士衔头。
1988年,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会公神仿益贡献。
1998年,获特区政府颁发的GBM(大紫荆勋章)勋衔。
2005年,成为“中华慈善大会”首批“中华慈善奖姿悄”得奖者之一。
2006年,获台湾金马奖颁终身成就大奖,香港电影金像奖颁世纪影迹瞎渣坛大奖。
2008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