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肇庆崇禧塔肇庆元魁塔建筑工程介绍

2017-02-18 20:34:23 行业资讯 浏览:35次


今天pink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肇庆崇禧塔肇庆元魁塔建筑工程介绍 方面的知识吧,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1、塔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有兆搏塌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中国现存塔2000多座。塔的种类非常多,中达咨询为建筑人士带来关于“肇庆崇禧塔”的详细介绍。

2、崇禧塔,位于肇庆市西江畔。省级重点文物保银没护单位。

3、崇禧塔建设于明万历十年(1582),明万历十三年(1585)成。崇禧塔为砖木结构,八角外观九层楼阁式,内分十七层,高五十七点五米。塔基为花岗岩石,须弥座高一点八四米,周长四十六点五米,八角均雕有托塔力士,造型生动。力士之间夹有八幅浮雕,高零点五五米,宽一点八二米,题材有“鲤跃龙门”,“二龙戏珠”,“麒麟献瑞”,“双凤朝阳”,“鸾凤和鸣”等。各层塔檐挂角,檐口垂钟。塔内用砖拱砌。第一层有“竞说门”、坎采门”和“乾清门”三个拱形门。登塔可由“乾清门”而入,内有楼梯盘旋而上可登塔顶,每层可走出外缘,绕以木樽,供人凭眺。此塔地处跃龙岗,建塔时寓有锁“祸龙”之意,立意永保堤围,制止水患。此塔历经数百年不倾不塌,尤其是塔基石刻须弥座的精美浮雕,造像明朗,花纹精致,至今仍保持完好。一九八四年重修时,赵朴初为此塔题门联:“七星高北斗一塔耸南天”及“崇禧塔”横匾。

4、1962年,肇庆崇禧族圆塔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5、肇庆崇禧塔

6、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崇禧塔是佛塔,镇妖塔还是风水塔

是镇妖塔,也是风水塔,却不是佛塔。

崇禧塔位于广东肇庆市西江岸上,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九月,由岭西副使王泮兴建,万历十三年(1585年)四月竣工。因西江水"滔滔而东,其气不聚,人才遂如晨星渣蔽",若建塔聚气,可使人才辈出;又因西江水患频仍,建塔可镇住"祸龙",永固堤围,于是有造塔闹正之举。而塔名,则取"文运兴旺如弯州"、"鸿福无疆"之意。它屹立于塔脚路北侧的石顶岗上,巍峨壮观,气势非凡,堪称四塔之冠。

肇庆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呢?

肇庆景点介绍:

1、庆塌拍云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鼎湖山的天溪山谷中,位于鼎湖山的天溪山谷中,始建于明崇帧九年(1636年),四周峰峦环抱,如瓣瓣莲花,被冠上“莲花寇”的美称。

2、披云楼,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人民中路以西的端州古城墙,它由披云楼和炮台两部分组成,因悉衫衫楼矗立在城墙西段最高处常有云雾缭绕,因此得名。

3、阅江楼,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狮子山巅,地处扬子江畔;明洪武七年(1374年),明太祖朱元璋欲修睁腔未成,现建筑为2001年9月竣工景观;因明初文学家宋濂所撰《阅江楼记》而闻名,是江南四大名楼和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有“江南第一楼”之称。

4、七星岩位于广西桂林市,隋唐称栖霞洞,宋代称仙李岩、碧虚岩,位于桂林七星公园内普陀山腹,东西贯通,入口在天玑峰的西南半山腰,出口在东麓。它原是距今100万年的一段古老地下河道。

5、羚羊峡位于西江肇庆城区下游,历史上是旅游胜地,北距鼎湖山3公里,可选择鼎湖山至羚羊峡一日游。当游罢鼎湖山,可沿罗隐大道驱车直驶至尽头,便见绵延起伏翠绿的群山,穿峡出谷汹涌的洪流,再沿西江堤迎羚羊峡而行至峡口的小集——后沥,乘舟溯江而上,便可畅游欣赏羚羊峡的江流风光,吸纳山水的灵气,接受大江河澎湃气势的洗礼。

星岩书院楹联群第六期作业,题肇庆崇禧塔

星岩书院楹联群第六期作业,题肇庆崇禧塔

点评:邓伟林(天伟之歌)

1.

靖水降妖,高塔擎天连地脉;

为民请命,宝椽立地写天书。

评:上联写出崇禧塔建筑意义是降伏西江妖龙,以保百姓安宁。同时写出了塔的巍峨,与堤岸连成一片,风景甚佳。下联歌颂塔之兴建者岭西副使王泮的功德,其建塔为端州历史文明书写了光辉一页。全联布局与意境皆不错,读来流畅自然。天字与地字是有规则重字,运用的是交叉同位重字手法。如挑剔,宝椽,高塔意象过于接近,建议从多个角度去拓宽,这样会更好。

2.

高塔凌云,看谁携梦登临,眺十里风光,万家灯火;

新图醉眼,容我开怀唱诵,赞一江旖旎,缓哪御两岸繁华。

评:此联手法老到,四个分句气脉连接顺畅,其中二分扰岩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全联的对仗非常工整,大气。三四分句,一个领字带领俩四字句,并运用了句内自对手法。唱诵,多指佛经吟唱,在这联中,建议改为"唱颂"。

3.

拾级登高,撷来天外霞千朵;

披襟望远,钓出江心月一轮。

评:上联写出塔之高,高可撷霞;下联写出登临可望之远,这个远,既指可望景物之远,也可指抱负之远大。江心月一轮,江水之清,江月之明,隐喻时政之清明。撷与钓,两个动词运用非常到位,写出了塔之气势,也写出了塔之位,在西江畔,景致之佳。全联运笔老到,读来流畅自然,好联!

4.

远山入画卷;

高阁逼云霄。

评:上联是塔上所眺,远景如诗如画。下联是站在塔外所看,宝塔高耸入云。从里外两个方位切入去写,布局不错,条理清晰。全联的对仗也非常工整,特别是"逼"字,用得生动形象。不足之处在于此联欠缺崇禧塔特定元素,似万金油联,放之四海而皆准。

5.

举头迎红日;

伸手揽白云。

评:格律有误红字应仄声,白字应平声。此联红与白,用色彩作对比,吸引眼球。全联每字每词的对仗十分工整,但是,上下联切入角度一样,都是在塔上举动。这样去写,内容上受到了局限,联意未能进一步拓展。

6.

万塔拜其下;

孤云绕此中。

评:格律无误,但短联能用标准格律会更好,上联其字是平声,其余的是仄声,严格来说,其字孤平,但也是允许的,前人作品也很多这样写。对仗非常工整,联意也不错,都是写塔之高。但是,上下联都是写塔之高,而缓神没有写出其它元素,感觉局限了。我们可以再写塔之峻秀,或塔之神韵。崇禧塔建于岗上,虽有九层,但也不是特别高,所以"万塔拜其下"似乎过于夸张了。

7.

宝塔据西江,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南岸,听桨声入耳,有人共醉月三更。

评:此联从天上与江山两个景致去描写塔之美与塔周围景物之美,不错。而且天上江中景色融为一体,互相映衬。此联读来流畅自然,对仗十分工整,是一个不错的作品。如挑剔,个人认为:

①据,是占据、占有,倚靠之意,我觉得不如用"屹"字,"耸"字。这样用才能突现祟禧塔之高,与二分句云影当空相映成趣。

②二分句,云影当空,即含有"看"。桨声入耳,即含有"听",所以二分句可省略看与听,换上其它字词。或改一下表达形式,将意境写得更优美。例如可作如下致动:

宝塔屹西江,些些云影空中,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南岸,隐隐桨声耳畔,有人共醉月三更。

8.

岁去四百年,堤围犹固;

塔迎八方客,塔影不孤。

评:先讲格律。按照标准马蹄韵,则一分句"百"字与"方"字不合平仄。但如果读作:岁去/四百年;塔迎/八方客,则按节奏定平仄,是可以的。不过我建议用标准的马蹄韵写。上联岁去四百年,是指建塔的时间,不是写建塔的作用,所以和二分句"堤围犹固"没有必然联系。下联一二分句有联系,不过"塔"字是不规则重字,不能这样用。对仗方面,四百与八方,对仗不工。四与百都是数字词,而八方,八是数字词,方是名词,词性有所不同。可修改如下,仅供参考:

屹/四百年,堤围犹固;

迎/万千客,塔影不孤。

9.

碧水斜阳,依旧波涛连两岸;

长堤高塔,仍然日月望长安。

评:

上联写远景,如一幅图画,有一股岁月沧桑之韵味。下联写近景。长安,应有双解。一可指故乡,古诗文中,很多文人将长安代指故乡。长安,也可解作永远安宁。但两岸与长安,词性对仗稍有不工之处。依旧与仍然,一样意思,这里重复用了,用词见窄。按原思路,我稍作改动:

碧水斜阳,依旧波涛连两岸;长堤高塔,可曾诗酒话七星。(新韵)

七星,可以代指七星岩,更可引申为端州。崇禧塔旧联也有"七星"一词,话七星,即道出端州城历史岁月沧桑。诗酒,即吟咏与把酒临风,有登塔凭吊、怀古之意。

10.

肇庆七星岩,观山览水多墨客;

崇禧千尺塔,护岸佑民一明灯。

评:

上联跑偏了,与崇禧塔无关。下联一分句直嵌崇禧塔三个字,浅白,艺术性不足。上下二分句前四字,既是上下对仗,也是句内自对。全联读来,上联扣题不足,下联平实,意境与引申皆不足。

11.

九级浮图威四面;

一方热土乐千年。

评:

九级浮图,指九层塔,佛教以造九层塔为最大功德。威四面,如解作威严,则可;如果解作威风,则不太适合。下联似为上联而凑对,过于随手,内涵不足。按原意稍作改动,供参考:

九级浮图恩万众;

一弯西水映七星。

上联写建塔之功德,下联写塔周围的风景及文化内涵。

七星,可以代指七星岩,更可引申为端州。崇禧塔旧联也有"七星"一词。一弯,弯,曲水有情,写出西水神韵。映七星,指西水可倒映崇禧塔(塔门旧联有七星一词),也可倒映端州风貌,更可倒映天上七星。

12.

屹立端城启文运;

奔驰郁水生杰才。

评:

这联应按新韵去读。另外,启文运,运用了"鲤鱼翻身"格,"启"字与"文"字平仄对调。全联对仗是可以的,但启文运与生杰才,意思过于接近,使全联意境拓展不足。

13.

镇祸龙,西水安祥多福幸;

聚才气,端州熙攘久文明。

评:

上联写建塔为了镇祸龙保安泰,下联写建塔可聚气,令人才辈出。上下联切入角度不同,但都是写建塔之作用与功德。布局不错。但三七句式不好写,有如尖头联。建议写成七字句或四七式会更稳妥。根据说崇禧塔的独特元素,我们可以作出以下修改:

镇祸安民,一塔巍巍西水秀;

生才聚气,七星灿灿古城春。

14.

三界四方崇北斗,

九层八角禧南天。

(新韵)

评:

此联古为今用,化用了崇禧塔原联句。运用了多个数字词去描写,也令联句产生艺术效果,增添亮点。但整联读来,四平八稳,联意流于表面,深度与内涵皆不足。

15.

一塔镇淫龙,百年风雨顺;

三江滋福地,四野物华新。

注:三江,为肇庆内的西江、南江、北江。

评:

此联对仗工整,巧妙运用了四个数字词,使对联增强了艺术效果。再看整联,上联写建塔镇淫龙,下联写此地人杰地灵,弘开新风。布局是不错的。但使用五五句式,个人认为不好写,容易写成五绝形式。如改为四五句式或许会更好。

一塔降龙,百年风雨顺;

三江福地,四野物华新。

这里的"福"字,可作动词看,使……得到福荫,或赐福于某事物。

16.

寓善崇禧,福佑端州弘佛性;

荫民古塔,傍依堤岸镇江灾。

评:

这个作品,写出了建塔的意义,上下联分别写了建塔是为了弘扬佛性和镇住江中祸龙,以保一方安宁。在布局上是不错的。但是,整联读来,用文字直接写出要讲的话,下笔手法平铺直叙,联语过于显浅,缺乏艺术表现力与内涵。其实,我们可以借助景语去表达感情,这样比说教形式更为高妙。

17.

一柱擎天,托护塔基凭力士;

八檐布道,传扬梵曲借风铃。

评:

这个作品,上联写塔之结构与外观,下联写檐角风铃之声,抓住了塔之特色去写。总体布局不错。全联读来流畅。对仗方面,力求工对,塔基与梵曲这一组,梵,解作寂静的,通常作形容词,如解作佛曲去解,则对仗可以。作为一般对联看,也是不错的,但作为地方名胜联,就有所欠缺深度与内涵。特别是"托护塔基凭力士"这句,意境不高。

18.

崇衷文运镇龙修宝塔;

禧贺江堤伏水得丰年。

评:

釆用鹤顶形式嵌字,是风景联常用的艺术手法。。嵌得自然,则联语生色;但生硬地嵌入,反而会觉得别扭。联首"崇衷"、"禧贺",感觉为嵌字而凑词,效果不理想。另外,写建塔之意义与功德,不宜直接用文字写出。好联是有内涵的,通过景物或联语领悟出来的。直接铺陈则缺乏艺术,读来联味寡。

19.

高耸云天,方登瑶阁听仙语,

俯瞰江水,更起文才靖碧波。

评:

上联云天,瑶阁,都是指天,用词见重复。下联江水,碧波也是重复,或意思太近。上联登塔,凌空望远,下联俯瞰江水,漾起文澜,布局很好。为了减少一二分句中内容的重复,建议改为七字句,更精炼:

欲登瑶阁听仙语;

更起文风焕古城。

20.

崇踞西江畔,目极地天七星镇龙祸;

禧承唐宋风,冠超端府三塔聚气才。

评:

写风景联,把景物名称用鹤顶格嵌入联首,是一种常用的艺术手法。嵌得自然,则联语生色;但生硬地嵌入,反而会觉得别扭。此联"祟踞"、"禧承"开头,就觉得为了嵌字而凑词。在对仗方面,"西江"与"唐宋″;"地天"与"端府";"龙祸"与"才气",由于词性结构不同,对仗显得不够工。还有就是二分句可再斟酌一下,这里感觉二分句前半段与后半段连接得不够顺畅。全联还可再精炼些。

21.

巍巍耸塔盘灵气;

浩浩流江引泽祥。

评:

巍巍,已经有高耸,耸立之意,所以再用"耸"字就显得啰嗦了。浩浩流江,不如浩浩江流用得舒服。另外,泽祥与灵气一词,对仗不甚工,泽祥,不明其意,在百度上查无出处及解释。根据原联意,稍作改动,使之意境有所升华:

巍巍塔影开新象;

浩浩江流绕古城。

22.

琼楼危阁,倚镇西江,安广泊桑田,佑青苍旷世,

崇塔鸿禧,恩垂肇庆,沐韶光雨露,凝日月春秋。

评:

4455式,三四分句都带领字,这种句式,很注重气脉。几个分句一定要连接得顺畅才能写出好作品。通常一分起,二分句承,三四分句是并列式。如果一二分句采用句内自对或上下工对,则更出色。这个作品,气脉还是挺顺畅的。不过,三四分句,领字之后的四字词组,上下对仗或句内自对,不够工整。例如:桑田、雨露、春秋,这些是并列式名词,联合结构;而旷世,则是形容词加名词,是偏正结构,对仗就不工整了。日月、青苍是并列式,联合结构,但广泊、韶光,则是偏正结构,对仗也不工。建议作者加强一下联中的对仗处理,使作品质量再作提升。

为什么在肇庆西江两岸建四座塔?

崇禧塔位于城东南,面临西江北岸,远望巍峨壮观,近看直接云天.塔建于明代(公元前1582至1985年),历时四年之久,工程浩大,当时建塔所架的排栅长达四百丈,由当时知府王津主持动工兴建。崇禧塔以塔基到塔颠高为57.5米;塔基高1.84米;塔身呈八角形,外观九层内分十七层,塔基为花岗石,浮雕有“托塔鬼王”群象,有头顶的,肩托的,还有双手高举的,形态各异,雕刻精致,耐人观赏。塔头为铁,塔身是砌砖仿木结构,内外砖面抹灰,彩色粉刷,内部各层铺木板,塔檐用琉璃瓦外弊汪伸铺谏,檐角悬挂钢质风铃共72个。在造型方面,由上而下,每层高度递减,塔檐和平座的宽度,也随之逐渐收缩,显得玲珑高光,游人可由西北方向的乾清门进入塔内,循级盘旋直至塔顶。古塔重修色更鲜,

江干一柱独擎天。

九层路转朱栏护,

八面门开暗道连。

图案玲珑夸功匠,

烟云缥缈拟飞天。

朝霞旭日风帆影,

已历沧桑五百年。“古塔烟云映帆影”是市内美景之一。崇禧塔于1962年7月7日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的古城,特别是靠江河而建的古城,几乎都有塔,北京的白塔、镇江的雷锋塔、苏州的北寺塔、广东的六榕塔、端州古城也是如此,而且还有两对相向四塔之多。端州历来多水患,人们缺乏科学知识,认为水患是由于河妖祸龙造成的,建宝塔可以镇河妖锁祸龙,这就是建塔的原因,端州流传最广的是“一篙插竹筏的故事”话说端州是二水挟州,它像一个竹筏浮在水面,随时可能被水冲走,洪水袭来,一泻千里,人物卷走,建塔告卜烂就像有支篙插住竹筏,这是人们对塔寄托的良好愿望。根据历史记载:1915年七月,西江河水暴涨。7月9日那天水位高达13.27米,景福围决口六百多米,肇庆全城受淹,百姓危聚塔旁。攀附塔壁,免于一死,因此对塔怀有深厚感情。有的说得更生动,传说建塔之前,这里是石头岗,又称跃龙岗,龙身伏在披云楼处,龙尾伸到跃龙岗,一旦龙尾跃动,洪水泛滥成灾,在袜漏跃龙岗建塔就可钉住龙尾,镇住了祸龙,保住了堤围,所以百姓把塔视为镇堤之宝,带来崇禧之喜。如诗言:“相传竹筏古端州,宝塔如篙镇激流,一柱千寻迎日月,九层八面阅春秋。”肇庆有四座塔,恰好建在西江两岸,南北各有两座,互相对峙。先说北岸的两座塔,东边叫“元魁塔”,相传是渡头村有位读书人,在明代天启年间中了“探花”,奉勅建的,故称之魁塔;西边的塔是洪水来时救了百姓的命,群众起名为“崇禧塔”。再看市区对面的两座塔。两座塔均是明代所建,两座也是东西相对,如笔挺立,后面衬以青山,构成一幅天然画面。西边的塔称“文明塔”,由于塔正对肇庆俯学官的文明门而得名,塔建在进塔岗上,进与镇粤音相似,故名“镇塘塔”,人们说:“一旦塔上空乌云翻滚,肇庆必有风雨,所以当地人称为雨云宝塔;东边的塔叫“巽峰塔”,因建在鸟榕岗上,故又称鸟榕塔。说也奇怪,这座塔虽年久失修,经历风吹雨打,但不生青苔,所以人们又称为宝塔。北岸的元魁和崇禧一对姐妹塔和南岸的文明和巽峰一对姐妹塔,四塔东西相向,两岸相对。人们说是为风水而建的,民谚之:“西江水射羚羊峡,肇庆举子击黄甲”就含有此意。四塔为肇庆旅游增添不少景色,印象深刻,郭沫若先生1961年留下“四塔擎天天宇稳,七星伴月月宫闲”的优美诗句,为此说明郭老对四塔有极浓厚的兴趣! 

崇禧塔附近的岛

崇禧塔附近有七星岩风景名胜区内的两座小岛,在对面阅江大桥下面,西江河道中也有几个小岛,沿西江羡拆升下游15公里处有一个砚洲岛。崇禧塔位于肇庆市端州区古塔南御世路18号,是一座明代的古建筑,开放时兄老间为周二至周日上午九点至下午17点30分,崇禧塔的南面就是阅江大桥和西江。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