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索尔仁尼琴作品索尔仁尼琴

2018-06-22 5:51:19 行业资讯 浏览:23次


今天pink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索尔仁尼琴作品索尔仁尼琴方面的知识吧,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1、最近读了一点索尔仁尼琴的《第一圈》,对索尔仁尼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主要说的是二战后苏联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书中一些对斯大林的描写与我们通常的认识有些差距。

2、我很好奇,对伟大领袖进行如此恶意甚至仇恨的描写,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3、索尔仁尼琴年轻时入伍,在前线作战勇敢,两次立功受奖。后来的一切开始于1945年,这一年他27岁。在一次给朋友的信中,他因为用词不当被判了八年劳动改造,从此开启了他跌宕起伏、造就传奇的一生。

4、索尔仁尼琴1953年被释放,结束了8年的劳动改造,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斯大林同年去世。1956年摆脱罪名,恢复自由。1957年恢复荣誉。1962年到1963年是索尔仁尼琴的高光时刻,连续发表作品,并且加入苏联作协,得到赫鲁晓夫的夸奖。

5、紧接着,形势急转直下。被抄家、被公开批判,《第一圈》的手稿险些被充公,索尔仁尼琴只得偷偷把手稿运到国外。1967年第四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前夕,索尔仁尼琴公开抗议对文艺创作的检查制度,遭到当局严厉指责。大会通过决议,索尔仁尼琴被定性为苏联作家的叛徒。随后一年,他的《第一圈》和《癌症楼》在国外发表。再后一年,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索尔仁尼琴引起了冷战中苏联的死对头美国的兴趣,被选为美国艺术文艺学会的名誉会员。

6、无法考证美国的欣赏和苏联的抛弃有没有影响,1970年,索尔仁尼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此时距离《古拉格群岛》出版还有3年,索尔仁尼琴为这本巨著已经准备了7年。书中一个让人惊讶的片段,是高尔基到一个劳改营探访。犯人们热切的盼望高尔基能主持正义,真实的向外界反映犯人们的处境。有一个小男孩把所知的一切都告诉了高尔基。然而在高尔基登船离岛的同时,小男孩被枪毙,高尔基在后来的文章中说,犯人们生活的很好,改造的也很好。

7、1973年,《古拉格群伍咐岛》在国外出版,苏联剥夺了索尔仁尼琴的国籍,并把它驱逐出境。美国大喜过望,随即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邀其到美国定居,并且荣登《时代》周刊封面。

8、索尔仁尼琴岂能给别人当枪使?打脸来的特别快。美国人一厢情愿的以为,他既然如此痛批苏联,跟资本主义肯定就是一家亲了。万万没想到,索尔仁尼琴始终是一个“异见者”,对资本主义保持了同样的批判。有一次受邀到哈佛大学演讲,他说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没有普世价值,美国陷入了庸俗的物质消费主义,还痛骂美国音乐实在难听。让活动组织者十分尴尬。

9、戈尔巴乔夫当政以后,逐步撤销了对索尔仁尼琴的处理决定,作品在国内陆续出版。

10、苏联解体后,叶利钦邀请索尔仁尼琴回国。满腔热情却碰到了冷水泼面,时年76岁的索尔衡兄仁尼琴仍然是那个不变的“异见者”。看到祖国支离破碎有如废墟,对时政的一连串抨击接踵而至,搞的当局异常难堪。叶利钦无奈的说“索尔仁尼琴咐橘袭的笔是受上帝指挥的”。

索尔仁尼琴拒绝了叶利钦颁发的国家奖章,却在2007年接受了普京颁发的国家奖章。在颁奖典礼上,普京说:“全世界成百上千万人把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本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科学研究和杰出的文学著作,事实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

索尔仁尼琴死后被称作“俄罗斯的良心”。他评价普京的一段话,我觉得也可以用在他自己身上,“当一个堡垒从内部开始重建的时候,是不可能获得外部的赞赏的。”索尔仁尼琴一生都在批判,坚定而执着,不为任何势力所动。这看似向外的张力却正是从内部不断的建设自己所表现出来的形式。

我们对“批判思维”常常有误解,以为不问青红皂白的怼天怼地很酷。而真正需要面对的是人,而且在面对别人的时候首先要知道如何面对自己。从这一点上来说,索尔仁尼琴做到了其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最后说一句,以上事迹来自百度百科,臆测发散部分则来自作者,如有不当,与他人无关。

如何评价索尔仁尼琴?

在索尔仁尼琴的诺贝尔奖获奖致辞中,他写道,“我们都会死去,而文学不朽。”无论世界如何对他盖棺定论,这句话是他留给自己的最真切的表达、最真实的评价

生平简介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俄罗斯作家,二战时的苏联炮兵连长,因勇敢获得二枚勋章,1945年因通信中不敬被流放哈萨克8年,此段经历后来成为他作品的主题。他1962年出版反映集中营生活的作品,被吸收进作协,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无法在国内出版而在境外发表,被开除出作协,随后获得1970年诺贝尔奖,随后因出版描写极权主义的巨著《古拉格群岛》被驱逐出国,到美国后毫不留情地批评自由主义,苏联解体后又大骂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毁了俄罗斯,立场让左右两派都无法与之相处。他死后,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人物评价

索尔仁尼琴是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良心之一,是异议的化身。索尔仁尼琴的不屈不挠、个人理想以及长年多舛的一生,使得他成为继陀斯妥耶夫斯基之后的一代传奇人物。他完全有资格进入世界伟人殿堂,我对他表示深深的缅怀。——法国猛晌总统萨科齐

在俄罗斯国内,评论界和读者对他及他的创作褒贬不一,苏联另外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叶夫图申科在考察了索尔仁尼琴的创作道路后指出,这位作家的出现,从一开始就主要是政治事件,而不是文学事件;他的“艺术潜力”曾在早期的一些作品中“闪现”过,但是后来“在走出文学的圈子后就没有能再回到文学中来”。这种看枝圆锋法为俄罗斯文学界相当多的人所认同。有人腔扒说“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他代表了俄罗斯的良知,而他的一生饱经磨难,却足以烛照未来。

很多西方人视其为与苏联当权者斗争的伟大文学家与英雄,但索尔仁尼琴又抨击所有的民主派,资本家,个人消费者,自由主义者等,在他们眼中索尔仁尼琴是个难以理解和面对的人。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在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流亡的1970年代,警告总统福特不要接见索尔仁尼琴,并于备忘录上写道:“索尔仁尼琴是个著名作家,但他的政治主张是一件令追随他的异见者都觉得尴尬难堪的事。接见他不仅会得罪苏联,还会因其政治主张在美国及各盟国中引起论战。”

他辞世以后,美国《时代》周刊是这样盖棺定论的:“对于西方世界来说,索尔仁尼琴是自由的象征,但他并没有回馈这些被赋予的身份的尊重。作为拥有强烈基督教信仰的人,他认为西方精神世界恶化,他对西方民主的极端批判有时候甚至让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一样感到困惑。”索尔仁尼琴既不像东方学者,同时也不像西方学者,他是美国的“俄罗斯古董”,他更像是一个永远的挑战者,并被套上意识形态的外壳,站在国家之间关系的风口浪尖上。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为何被称为“俄罗斯的良心”?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写了著作《古拉格群岛》,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俄罗斯良心”。

索尔仁尼琴的创作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在创作中注重继承与创新。以他被逐出境的1974年为界,可将其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成就较高,早期创作有较高的艺术性。

他的才华在早期的两部小说中表现较为充分。索尔仁尼琴以其檄文似的小说触及了敏感的政治问题,试图揭开一页沉重的历史。他成功地扮演了思想家和批判家的角色,力图超越时代,审视现实,针砭时弊,反思历史。而后期则较为平淡。

扩展资料:

索尔仁尼琴不仅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诗人,更是一位历史学家,思想家和社喊握会活动家,毕生追求公平与正义,给俄罗郑颤庆斯留下了丰厚的思想和文学遗产,在有生之年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普京在唁电中表示: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的逝世是对全俄罗斯的沉重打击。他坚强勇敢的精神和巨大的内在人格魅力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的创作活动和社会活动,以及漫长而坎坷的生活道路将成为我们的学习榜样。

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堪与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并列的伟大作家。他的洞悄作品为加速前苏联的民主化、“公开性”进程,推动历史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索尔仁尼琴有哪些作品?

为人类而艺术——为获诺贝尔文或明学奖而发表的演说(节衫孝告选):演说者索尔仁尼琴(1918~)是前苏联作家。曾参加过卫国战争,两次获得勋章。后因与友人通信中批评斯大林被判刑八年。1969年被开除出前苏联作协。

1975年起定居美国。主要作品有《癌病房》、《第一圈》等。1970年他获诺贝慎察尔文学奖,未能赴瑞典领奖,这是事后他对外发表的演说辞。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